轟動美國教育界、家長圈的最HOT話題書
登上2009年底三十幾種年度好書榜,獲獎無數
在美國甫出版,就成為《新聞周刊》封面故事,攻佔所有暢榜,
席捲所有談話性節目,即連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金融時報》等財經媒體也給予大篇幅推薦。
本書回答了一個超有趣的問題:親子教養變成顯學已有二三十年,
為什麼孩子還是問題一大堆?答案:因為有太多「真理」都是誤人子弟。
例子不勝枚舉,例如「孩子應該多多讚美」、「EQ比IQ重要」等等。
每一章都是一場大震撼、大洗腦。
本書不是一家之言。作者在近百位頂尖學者的鼎力協助下完成本書,
可說是十年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總結。
作者簡介
波.布朗森(Po Bronson)
是美國罕有的「什麼都能寫,寫每一種書都暢銷」的寫作奇才,
成名作是一本金融業諷刺小說,後來改寫報導文學,
曾被視為觀察矽谷高科技文化的第一名筆。知名雜誌都爭相以最高稿酬請他寫稿。
但是當了爸爸之後,興趣轉為親子教養。這是他寫親子教養的第一本書。
艾許麗.梅里曼(Ashley Merryman)
做過許多人人稱羨的工作:好萊塢製片、華府官員等等。
但直到她開始為弱勢學生做課業輔導,人生才找到意義。這是她的第一本書。
序 太多教養知識都是一廂情願
第一章 讚美: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 (沒恆心,沒毅力,經不起挫折,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。)
第二章 睡眠:別迷信「一日之計在於晨」(少睡一鐘頭,IQ減七分。電視機是冤枉的。)
第三章 族群意識:小孩天生就會歧視 (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有必要,還要趁早。)
第四章 說謊:父母如何不知不覺鼓勵說謊?(四歲兩小時撒一次謊,
六歲每小時一次。七歲仍在說謊,就會繼續說謊。)
第五章 聰明: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?(IQ會改變,EQ則沒有科學根據。
越是聰明的小孩,IQ變動幅度越大。)
第六章 兄弟姊妹: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(佛洛伊德搞錯了,莎士比亞才是對的。
兒童閱讀也有陷阱。)
第七章 青春期:「荷爾蒙風暴」並無科學證據 (時間排越滿的孩子越容易無聊。
不訂規則的父母最不了解孩子。)
第八章 自制力:對學業成績比IQ重要(遊戲不只訓練自制力,也訓練抽象思考。)
第九章 人際關係: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?(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最會欺負同學。)
第十章 學說話: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 (別以為你多講話,
就能幫助寶寶學說話。但是的確有七種方法幫助寶寶早點說話。)
結語 為什麼「感恩日記」會害孩子不快樂?
內文1第一章 讚美:「自尊心很重要」是騙人的
像湯瑪斯這樣的小孩,你該拿他怎麼辦?
湯瑪斯今年小五,就讀紐約市編號三三四的公立學校「安德森學校」,
從幼稚園到八年級,這個學校每一班都是資優班,招生範圍遍及全紐約市,
考進去很難,課業要求也很嚴。湯瑪斯體格精瘦,最近才把長長的褐金頭髮剪短,
為了看起來像螢幕上新的那位○○七。(他拿一張男星丹尼爾‧克雷格的照片給理髮師參考)。
但在衣裝上面,湯瑪斯就和龐德很不一樣了,他喜歡穿寬鬆的卡其工作褲和印有法蘭克‧
砸帕(Frank Zappa)頭像的T恤,這位已故的搖滾歌王是他偶像。
湯瑪斯在學校裡有五位好朋友,大家都叫他們「那群聰明的」,
湯瑪斯是其中一位,他喜歡這種歸屬。
打他會走路起,就不時聽別人誇他聰明。
不只爸媽,任誰接觸過這位早慧的小孩,都誇他聰明。
申請安德森的幼稚園,湯瑪斯的智商更是得到統計學上的肯定。
安德森的入學考有智力測驗,學校只收IQ最頂尖百分之一的考生。
湯瑪斯的智力測驗分數是最頂尖百分之一之中的最頂尖百分之一,有就是最頂尖萬分之一。
但是,湯瑪斯一年年唸上去,
這種自知很聰明的自我意識卻沒有轉化成面對課業的大無畏信心。
事實上,爸爸發現情況正相反。「湯瑪斯很不願意嘗試他不擅長的東西,」
他爸爸說:「有些事情他很快就上手,但如果不是,他會馬上放棄,就說我不會。」
湯瑪斯看所有事情有個二分法,一種他天生就會,
另一種他不會,怎麼劃分往往看一眼就決定。
例如,他低年級時,拼字不太好,他甘脆不願開口拼字。
數學課講到幾分之幾的「分數」,他一眼就不願去學。
最大的障礙出現在三年級,學校要求學寫草體字,
他卻一連幾星期都不願學。後來老師要求所有作業都必須改用草體字了,
湯瑪斯非但不願急起直追,還明白拒寫。
爸爸跟他講道理:「你很聰明,並不表示你就不必用功呀。」
到最後,湯瑪斯的草體字是學會了,但那是爸爸費盡一番唇舌好說歹說的結果。
腦力第一流的小孩,為什麼會自覺沒能力應付最最尋常的課業挑戰?
湯瑪斯並非個案。有個現象幾十年來一直是專家公認的,
資優生(智力測驗結果在頂端百分之十的那些)中有很大比例,
習於嚴重低估自己的能力。他們有一種毛病,
對自己明明可以勝任的挑戰抱著「我辦不到」的心態,
對自我成就採取超低標準,自我期許也特別小。他們低估努力的重要性,
高估自己仰賴父母協助的程度。
很多人都以為,誇小孩聰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哥倫比亞大學就進行過調查,
發現高達85%的美國父母都認為,誇小孩聰明很重要。
我自己在紐約市一帶也做過隨機民調(當然是很不科學的那種),
誇小孩聰明的父母可能多達100%。所有的爸媽都這麼誇小孩,
習以為常。「寶貝你好聰明」似乎常掛嘴邊。
問某一位媽媽她多常誇孩子聰明,
她得意洋洋告訴我:「從很小就開始,常常誇。」
有一位爸爸說:「一有機會就誇。」
聽說現在許多小孩帶去上學的午餐便當盒,都附有爸媽手寫的讚美小卡片,
放學回家,則看到冰箱上貼有獎勵小星星。
男生只要吃完飯願意把餐盤上的果皮骨頭清理乾淨,
就可贏得棒球卡。女生功課有寫完,就可得到指甲美容的獎賞。
小孩的世界充滿「你很棒、你棒透了」的訊息。他們棒是因為本來就棒,
他們有條件,天生就應該棒。
大家的假設是,小孩只要自以為聰明(被反覆灌輸這一點),
就不會畏懼課業上的挑戰。多多益善的誇獎,
其功能就是化做小孩肩上的天使,呵護著他不要埋沒才華。